报告:NAI Global 远程和混合工作趋势调查结果

纽约, June 27, 2023 – (SEAPRWire) – NAI Global 发布了一份关于远程和混合工作趋势的调查结果,涵盖了其在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国际办事处。

疫情大流行带来的远程办公现象(WFH)或远程和混合工作已成为最独特的方面之一,也产生了相应的后果。在现代劳动力的历史上,我们没有被迫从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经营办公室导向的业务和任务,旅行推销员、并购专业人士、审计师等明显是例外。到了2020年夏末和封锁的早期阶段,有关这一新工作趋势的报道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并且一直没有停歇。

在《华尔街日报》(WSJ)最近发表的一篇主要关注欧洲和亚洲的远程和混合工作趋势以及其对全球办公市场的影响的报道之后,NAI Global与其在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的1,000多名经纪、管理和物业咨询专家进行了联系。巧合的是,正当调查结果正在整理成叙述形式时,彭博智能发布了一份关于远程工作对欧洲办公市场影响的报告。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采用了远程工作,并抛弃了办公室,美国最大城市的办公室入住率在40%至60%之间。这些数字通常归功于刷卡公司 Kastle Systems,是办公室入住率的良好参考标准,尽管自从该公司开始发布数据以来,我们一直建议这些指标可能没有完全展示全貌。它们是可信的,但稍有缺陷,因为大多数美国办公室工作者并不在 Kastle Systems 追踪的10个主要市场工作。因此,根据我们对美国 48 个州(约有 225 个 NAI Global 美国办事处)的 NAI Global 办事处进行的内部调查,我们认为美国各个区域的城市中,有更多的人在办公室工作。

在海外,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欧洲和中东的办公室入住率达到70%至90%,而亚洲地区的入住率甚至更高,范围在80%至110%之间。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和地方,近期前往办公室的人数比疫情前更多。

这些不同数据读数存在许多原因和解释,而华尔街日报指出了其中一些原因,包括文化差异、通勤时间和居住安排等。这些原因与我们在对NAI Global在美国以外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时所发现的情况并无二致。以下是我们在电子邮件查询后收到的一些回复摘要,包括回复者及其所在城市和国家的归属。

欧洲

在法兰克福这个欧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正在进行着一场“人才争夺战”,因此雇主们意识到他们必须互相竞争以争取这些人才。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思考,“我该如何设计我的办公室,以鼓励和吸引员工返回办公室?”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以至于“在家办公”已经成为各个年龄段员工的重要因素。因此,员工每周在家办公的平均天数为1.4天,这在德国普遍存在。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德国的数据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现代办公室本身仍然是企业身份的重要因素,代表着“我们”的意义,尤其是员工之间的沟通。在疫情之前,一切都在通过新的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公司内部的沟通;而通过“在家办公”,这种至关重要的沟通被最大程度地减少了。
安德烈亚斯·克罗内(Andreas Krone),NAI apollo 首席执行官,NAI 董事,德国法兰克福

“在匈牙利,混合工作安排继续实施,大多数办公室员工每周有保证的最低两天在家办公。然而,在业务流程外包(BPO)和共享服务中心(SSC)的情况下,员工每周有机会在家办公三天并不少见。远程工作的选择已成为员工薪酬套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趋势不太支持的雇主可能面临更高的员工流失率,并且难以吸引新人才。因此,办公租户平均放弃了先前办公空间的20%。”
埃里卡·洛斯卡(Erika Lóska),NAI CELand 租赁服务主管,合作伙伴,匈牙利布达佩斯

NAI Global 总结:欧洲的商业领导者似乎面临着与美国同行类似的挑战——尽管欧洲的失业率平均较美国高,但主要存在着争夺最佳员工的竞争。在合作的重要性方面,欧洲的商业文化再次倾向于员工之间高度的互联互通。然而,当涉及业务任务工作时,无论是数据输入、会计和行政流程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很容易地在远程完成,远程工作的比例更高。这在美国也是如此,编程人员或技术人员花费大部分时间在显示器前,他们对远程工作安排有着强烈的偏好,表达得最为明显。

非洲

“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尽管通勤困难,专业人士以很高的比例返回工作场所。城市以外的断断续续的互联网连接有效地鼓励基于办公室的专业人士返回办公室,因为那里的网络连接往往更强大、更稳定。”
努诺·塞伦尼奥(Nuno Serrenho),NAI Altys Africa 主管,安哥拉罗安达

NAI Global 总结:塞伦尼奥先生的引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基础设施在世界某些地方是一个问题,而基于办公室的工作确实需要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同样,没有人会在美国某些内陆州设立总部设施,因为在许多平原州和地点,手机信号可能不稳定)。通勤是美国最大城市以及世界各地其他大型城市办公室入住率较低的最大障碍,然而,这些大城市及其周围100英里范围内大多都有良好的互联网接入。

亚太地区

“中国在2022年1月开始实施严格的封锁措施,因此当人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他们对此感到高兴。尽管存在明显的权衡取舍,比如在交通高峰期通勤,但大多数人在大城市中居住在较小的公寓中,因此去办公室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宽慰。此外,文化上,外出活动是人们在这里喜欢做的事情——盛装打扮、佩戴精美的珠宝、购物和商务午餐。在办公室工作也让人们有一种正常的自豪感,感觉自己在办公室取得了成就。对于大多数办公室员工来说,幸运的是,他们喜欢在那里工作,因为目前大多数中国公司每周只提供一天的远程办公。然而,除了要求返回办公室外,管理者们强烈认为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提高效率——以非正式和随意的方式分享想法和经验,以及发展和培养公司文化。”
比亚尔内·鲍尔(Bjarne Bauer),SIOR,NAI Sofia Group 商业房地产交易总经理合伙人,中国上海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在NAI Global最重要的亚太市场中,关于远程和混合工作的观点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分歧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或市场)规模和通勤时间的影响,或者说缺乏通勤时间的影响。

根据安德鲁·布鲁斯(Andrew Bruce)的说法,办公场所已经永久改变。混合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常态,企业需要在让员工返回办公室的愿望与员工继续在家工作的需求之间做出权衡。妥协已经成为新的常态,例如每周1-2天的远程工作选项现在很常见。布鲁斯继续说,办公空间正在重新定义,员工并不怀念进入办公室的感觉,他们所怀念的是社交接触和个人协作等。现在更加强调改善办公室设计,企业寻求更大的厨房区域、休息室、协作休息区等,所有这些都旨在给员工一个愿意来办公室的理由。
安德鲁·布鲁斯,NAI Harcourts 北岸/奥克兰分行经理/业务所有人,新西兰

“新西兰对Covid 19的威胁作出了非常迅速的反应,我们的政府在2020年3月25日和2021年8月21日两次强制将全国封锁。我们都开始在家工作,很多人预测远程工作的变化。旺格雷有大约10万居民,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交通问题,大多数人能在15到20分钟内往返于工作和家中。这里的公司很快意识到分离和缺乏协作思维对他们业务的生产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经历的结果是对良好办公空间的需求增加,超过了供应。我们仍然有足够的二流空间,但对此的需求不高;这完全是由于办公空间本身质量差。虽然在家工作是一种理念上的概念,但在我们这里实际上并不奏效。”
彼得·皮特斯(Peter Peeters),商业与工业专员,NAI Harcourts,新西兰北岛旺格雷地区

“在疫情后,我们注意到商业领域对办公空间的需求出现了相当大的下降。我认为,疫情让大企业和小型企业都意识到他们可以在员工在家工作的同时成功经营业务,并在装修、支出以及租金方面节省大量资金。我们看到办公空间,尤其是在一楼的空间,只能作为办公空间使用,没有其他期望的用途 – 它们会在市场上停留很长时间,长达12个月,在此之前市场需求非常高。”
杰克·蒙德(Jack Maunder),商业销售、租赁和管理,NAI Harcourts,新南威尔士州大港麦夸里地区

“在澳大利亚的首要市场中,回到办公室工作的速度似乎比许多国际同行要快得多。大多数市场报告显示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70-80%。尽管有这个统计数据,但仍然可以看到混合办公/在家工作(WFH)“有些日子”的模式仍在发挥作用。这一趋势在一些主要街道的办公室中留下了一种相当萧条的感觉,员工对在家工作模式的喜爱引发了更大的反对意见。悉尼和墨尔本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两个城市似乎最难应对这个问题,许多中央商务区的零售商报告人流量减少和零售销售额下降。复苏正在进行中,但前方仍然有一些颠簸。”
Jason Luckhardt, 国家经理,NAI Harcourts,昆士兰州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最终结论:与其他市场类似,希望办公室工作的人数增加的偏见存在。办公室人员使得建筑周围地区更加活跃和有活力。此外,NAI Global的回答者都在房地产行业工作,因此他们本质上是希望办公室需求增加的。城市密度、生活水平、城市规模和通勤时间显然是影响亚太地区远程办公偏好的重要因素,就像它们在美国和欧洲一样。另一个共同点是房地产业主和业主已经意识到需要投资于办公楼,并要求租户和使用者通过改造内部空间,使办公空间更加舒适、具有合作性,并最终更具吸引力。这些都是NAI Global专业人员的普遍观点,不论城市、大陆和文化背景如何。

话题 Press release summary
来源 NAI Global
部门 HR
https://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3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The article is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content provider. SEAPRWire ( https://www.seaprwire.com/ ) makes no warranties or representations in connection therewith.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cs/at/SEAPRWire.com

Sectors: Top Story, Daily News

SEA PRWire: PR distribution in Southeast Asia (Hong Kong: AsiaExcite, EastMud; AsiaEase; Singapore: SEAChronicle, VOASG; NetDace; Thailand: SEAsiabiz, AccessTH; Indonesia: SEATribune, DailyBerita; Philippines: SEATickers, PHNotes; Malaysia: SEANewswire, KULPR; Vietnam: SEANewsDesk, PostVN)